公务员面试中有一类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,通过预先精心设计的“陷阱”,冷眼旁观考生是跳进去万劫不复,还是巧兮迂回浴火重生。很多考生面对这种题目往往很慌张,这实为人之常情,我们态度恭敬,本想着你好我好大家好,绝不随便树敌,而敌方却先来一杀威棒,要么东边起火西边滂沱,情况万分紧急;要么被无端扣一屎盆子,泼一身脏水,没有心里准备的考生难免会自乱阵脚。华政教育专家认为,掌握以下几点,助您做到手中有剑,心中有剑,力战横行妖孽。
首先,一定要明白这是一场标准化的考试。本岗位的考题一律统一,一视同仁,并不针对某一位考生,如果我觉得很突然,那其他考生的感觉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,放宽心,冷静下来,严阵以待是正途。殊不知,有了这样的状态,已然成功了一半。
其次,寻找存在感。也就是身临其境。答题的境界并非是答题,反而是跳脱出现实,转换到题目设定的情景中去,将自己置身为拥有特定身份的某人,则必需拥有他的思想,经历他的人生,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。常言道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在这里应反其道而行之。摇身变成当事人,对于缺乏相应实际经验的考生,尤其显得关键。有题如:某超市进行大米促销,每人限购数斤,不少群众认为粮食紧张,顿时蜂拥抢购,如果你是超市负责人,应如何处理?考生因初入社会,也许未曾组织过任何促销活动,然而没吃过猪肉,总见过猪跑吧。即刻想象自己身处超市米柜前,大批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,且不断有人往过奔涌,面对这样乱哄哄的场面,如何保证群众的安全、促销活动的效果、超市的正常营业秩序是最高目标——这些作为旁观者是很难想清楚的,因此,惟有入情入境,方能解困。
再次,坚定不移的大局观,抓主要矛盾。待解决的事项有轻重缓急之分,类似于排队也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。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根本。所谓主要矛盾就是其中一种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,处于支配地位,决定事情的成败与否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,要善于抓重点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。例如,你和几个队友去某山区支教,远离县城N公里,当天晚上几个队员误食野菜中毒,本地的老师已经回家了,并且这几名队员第二天还要上课,你怎么办?这道题设定的条件相对比较艰苦,出现的问题也很棘手,主要测查在叫天不应,叫地不灵的状况下考生能否依然有条不紊、较为稳妥的化解困境。题目先行断绝了作为常人最为顺手的几种选择,貌似有些复杂,所以理清主线是当务之急。误食野菜不论后果如何,队员的身体健康一定受到了损害,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,救治受害队员便成为头等大事;第二天的课程接踵而至,本着以工作为重的原则,课程的安排、接替上课的人选则是重点。只要处理好了上述两个主要矛盾,这件事就基本摆平了,可见,大局意识、抓主要矛盾是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良方。当然,还有诸如向医生了解病情、向学校领导汇报等细节问题须注意,力争处理得更加周全完善即可。
最后,灵活的否认。考察应变能力的题型中有一种颇为出名,称为考场压力类。即先给考生一定的心理压力(力度大小视具体题目而定),测查考生在重重压力面前能否灵活巧妙应对,从而化危为机。题目中出现的情况通常都是假设的,如有雷同切勿对号入座。只要识破对方的伎俩,洞察其本质,题目的回答花样繁多,应付方式可自由发挥,异常灵活。有一道非常有趣的题目:假若不慎被冬天的蛇咬伤了,你怎么办?我们都知道,冬天是看不见蛇的,要是直勾勾地道出,恰巧中了出题人的圈套,成为考生考虑问题太过简单僵硬、思维缺乏弹性的证据,也失却了这道题的意味。若真是被咬伤了,那就用夏天的雪敷上。冬天不会有蛇,夏天也同样不会有雪,有力的反戈一击,起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。若是被考官劈头盖脸的数落一顿不是,尔后被允许申辩和澄清,这样的问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与淡定的态度。怎么办呢?面对这种题,态度是非主要的,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无论如何都不能正面承认,一旦承认,整个面试很可能功亏一篑。只要坚守住这条底线,多么不利的因素都将无法近身。来看这道题:今天你的表现不如其他考生,本着择优录取的标准,我们也没有办法,你能理解我们吗?考官难道真的想听考生表态么,当然不。许多考生在慌乱中“低头认罪”,承认了自己的确不如他人,并将答题重点放在了今后将如何努力上。然而,大势已去,再怎么努力均是徒劳。其实想想考官说我不如别人我就真的不如么,那是他的标准或说辞,未必客观,人本不该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,能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就对了。第一,说明报考这一岗位的考生都很优秀,能与他们同场竞争是我的荣幸;此外,侧面凸显出此岗位的优越性。第二,由于梦想触手可及,仅一步之遥,所以太重视这次考试,以至于今天表现稍嫌紧张,可能给各位考官留下了识不如人的印象,其实我各方面是如何的优秀......。瞧,变悬崖为坦途了。
公务员面试大可看作一场游戏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只要明白和遵循游戏规则,平时多玩多想,那就会真如游戏一般,不断升级,最终将面试这只假“老虎”变作真“老唬”。